
基本觀點:
1.AI目前還處于第一波浪潮中,產業化程度還不確定。
2.下一個最大增長點將是半導體應用,通訊是重點。
3.未來,電腦可能僅僅只是手機的外設,手機將成為最主要的計算中心和信息終端。
4.判斷項目的第一標準是市場需求確定性,技術發展的確定性排第二。
5.合創的投資邏輯之一是,找到明確的應用場景,利用相對成熟的技術集成優化,解決實際問題。
6.某種程度上,投資是一個反人性的行業,也是一個需要高度自律的行業。
據最新消息,蘋果公司的市值首次超過9000億美元,伴隨著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,我們不禁要問,當年喬布斯回歸時,是否有人預見到這家公司會在二十年后的今天,成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?
這樣的問題同樣適用于做投資,回顧過去,我們難免會自問一句,對市場、對項目的歷史判斷與當下的發展是否完全吻合?
結果往往出人意料。因為世界瞬息萬變,新事物層出不窮,時時都有誘惑,處處都是陷阱。那么,在難以意料的市場競爭和發展中,我們到底要堅持什么樣的投資邏輯,選擇什么樣的賽道?
技術發展進入最好時期
首先,我想談談對我們身處的信息時代的理解。
我還記得,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某一天,南郵有位老師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副藍圖:將來有一天,任何人在任何時間、任何地點都可以自由通信。我一直記住這句話,這也一直是我的夢想。直到有一天,我發現,滿大街的人都拿著手機,我突然覺得夢想實現了,使命完成了。
但很快我就發現,事實遠非如此,因為信息時代的發展才剛剛進入第二波。而這個時期,由于缺乏新增消費者,經濟增長呈衰退狀。但正是因為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,基礎性技術反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。在這波經濟長波中,經濟增長將主要來自于物聯網、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學,因為這些技術能夠解決目前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問題。在這個時期,中國有可能新增三到四億消費者。這是中國的機會。
5G將呈漸進式發展
最近很多人問我,5G會如何發展?的確,全球移動數據的流量、移動通信網絡連接的設備總量、物聯網設備連接數等的增長會帶動整個ICT行業的發展。有數據預測,5G時代,整個設備需求量會達到二十倍以上增長。
但我認為,云服務商和電信運營商的基本格局已經確定,未來出現變局的可能性不大,實際市場沒有這么大。因為4G網絡服務能力非常好,至少還有5—10年的使用年限。所以5G將呈漸進式發展,主要目的是容量擴充和帶寬成本下降。也就是說,不會出現像3G到4G時期,運營商投資兩千多億來升級的局面,除非政府強制執行。原因有兩點:第一,與10年前相比,運營商的技術投入成本越來越高,每隔三五年都要進行重復投資,但我們的電話費和流量費不漲反降,運營商投資收益可想而知。第二、全世界80%的運營商還是以3G 網絡為主,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支持3G、4G無線通訊標準的手機芯片供需兩旺的原因所在。
通訊方面真正的增長將全部來自于器械的升級。如果沒有相應的半導體技術,通訊行業將難以獲得長足發展。因此,在該領域,下一個最大的增長點將是半導體應用。半導體芯片劃分的領域特別多,包括傳感、消費電子、通訊等,通訊是最大一塊。
隨著網絡內容傳送以大視頻為主,由高清向4K、8K過渡趨勢,手機存儲容量可能會呈千倍增長。存儲容量提高的前提是對全球半導體產能的擴充。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,全球對半導體產量需求未來十年至少要翻十倍以上。而目前,產能嚴重不足。
手機將帶動中國芯片行業高速成長
合創團隊有個基本投資邏輯:寧愿冒技術的風險,也絕不冒市場的風險。我們認為,對于項目投資,最嚴重的錯誤就是產品做出來了,卻找不到市場;第二級錯誤才是產品進度緩慢,技術指標不達標。
去年,中國手機出口數量達20億臺,隨著中國國家文化力的增強,中國消費品牌的品牌力也會更加具有說服力。從OPPO、vivo、小米等在東南亞國家的市場占有率就可以看出來。由此,可以得出三個結論,一是國產手機品牌在全球市場地位會不斷提高;二是國產手機產業鏈本地化程度會越來越高;三是手機將帶動整個芯片行業在中國的高速增長。
基于我們的基本投資邏輯和以上結論,我們重點關注手機行業,并在手機芯片領域包括存儲、圖像處理、電源管理、射頻功放、壓力傳感器等方面已有所布局。
對于手機,我還有一個觀點,就是手機的基本形態已經穩定,但物理形狀還不清楚。未來,電腦可能僅僅只是手機的外設,手機將成為最主要的計算中心和信息終端。這個趨勢已經很明顯,蘋果已經成為終結電腦的第一個推動者。
AI創業將在明年下半年進入冷靜期
關于人工智能的應用,數年前,我曾看好兩個方向,一是自動駕駛,二是智能醫療。但最近,我越來越悲觀。因為AI公司并未實現預期的商業價值。所以,我認為,受當前技術的局限,AI目前還處于第一波浪潮中,產業化程度尚不確定。
在泛AI領域,我們有兩個投資方向,一是機器人。比如上海的快倉科技,菜鳥現在是它的第二大股東。快倉案例體現了合創的一個投資邏輯,就是要找到一個非常明確的應用場景,然后利用目前相對成熟的技術集成或優化,解決實際的生產問題。
第二個方向是在視覺領域。計算機視覺技術發展到今天,號稱AI將帶來全球技術革命。我的觀點是,目前的AI技術還非常粗淺,僅能解決非常簡單的感知能力。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投MINIEYE,而不去投自動駕駛的原因。我們和MINIEYE的思路是一致的,認為自動駕駛的發展路線必須循序漸進。事實上,AI目前的感知能力非常有限,還無法形成有效的邏輯判斷。思考力還不夠,比如對圖像影像本身的語義分析能力還非常弱,還需要時間積累。我并不認為deep learning是最好的解決方案。
總之,對于新技術,我們的態度是熱烈擁抱,保守評估,因為陷阱太多。我們還是堅持我們的投資標準,那就是必須具備明確的應用場景和商業目標。有些企業標榜自己是技術公司,受到萬眾矚目,但做生意不是做科研,做生意永遠要知道客戶在哪里,滿足客戶需求。所以在我看來,目前大部分的AI創業項目,還沒有達到商業應用階段。我預測,AI創業將在2018年下半年進入冷靜期。
投資是需要高度自律的行業
合創團隊在項目判斷上,把市場需求確定性作為第一判斷標準,把技術發展的確定性放在第二位。我們的投資會更加聚焦在通訊領域。其次,是醫療健康領域,重點投資器械。這與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有關,人們的健康需求正以每年近30%速度在增長。同時,國產替代中,創新機會非常多。第三大投資重點則是機器人領域,主要聚焦于行業應用。我們今后還將圍繞通訊、AI、精準醫療等召開專題研討會,通過與創業者、投資人互動,提升合創的投資邏輯。因為我相信,一個團隊的投資邏輯不是與生俱來的,而是通過對整個市場、社會的認知,不斷實踐,形成負反饋,不斷糾正,從而讓我們的投資邏輯更趨于合理。
前段時間,一位同事跟我分享了一段話,今天,我也想跟大家分享這句話:“創業和投資都是自我認識的實踐過程,當一個創業團隊或者投資人無法實現自我認知的時候,將會面臨‘災難’。”
的確,在某種程度上,投資是一個反人性的行業,也是一個需要高度自律的行業,容不得半點任性。我們在評估被投公司時,會把企業負責人對市場的認知能力作為最重要的評估方面,我們稱之為“市場閱讀能力”。我們認為,企業負責人必須對市場未來趨勢有很好的把握,清楚知道客戶是誰,客戶要什么,公司未來要什么,需要怎么去引導等等。
作為投資公司,我們對自我認識也在不斷提升。認知世界的同時,也認知自我。所以,合創團隊在從實業轉向投資過程中,一直在堅持學習,不斷成長。